阅读历史 |

第二百四十三章缅甸攻略七(4 / 5)

加入书签

都没有想到,一向火力薄弱,很少有大射程火炮的中国军队现在居然能有与日军进行炮战的能力。在炮战之中,炮弹特别是重炮炮弹的消耗速度极快,后方的补给又始终上不来。因为交通环境和中国军队的騒扰,即便是能运到55师团手中的炮弹特别是重炮炮弹与消耗的数量相比较起来,也是杯水车薪。等曼德勒丢失之后,55师团更是连一发子弹都没有得到过。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天激战下来。55师团目前不仅随身携带弹葯已经基本消耗干净。就连口粮也已经所剩余无几。虽说日军一贯有以战养战的惯例。但是被高海宽合围在狭小地域上的55师团连抢都没有地方去抢。在师团部没有受到打击之前,55师团只能依靠少量的。与消耗的数量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不说还时短时续的空投勉强维持。现在55师团与外界联系的所有电台不是被人家给炸毁,就是在遭遇袭击之下自行炸毁。没有了通讯手段,这点补给来源也被堵死。在这次出击的时候,竹内宽中将曾经三次要求饭田详二郎将军直属野战重炮联队的那个装备射程达到15000多米的大正十四年式105野战加农炮的重炮兵大队配属给55师团,让竹内宽中将没有想到的是被军那位制定了这个极为蹩脚计划地高级作战参谋井上评三大佐一口拒绝。井上评但大佐反对的理由是明摆着的,55师团这次的作战对象不是装备精良拥有坦克重炮的英国人,是装备薄弱缺少火炮和坦克的支那军。而的入缅的支那军队并没有装备重炮,射程最大的火炮也不过是几门苏制野炮。而且支那没有火炮生产能力。这些苏制野炮地射程虽然比较大,但是经过这些年的高强度使用,又没有备件可以更换,射程肯定没有原来那么大,所以55师团此次作战加强一个大正十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大队已经足够了。至于那些大射程地加农炮还是留给军里,以便将来对付英国人。一想到这里竹内宽对井上评三大佐恨的简直是咬牙切齿。入缅的中国军队的确没有重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他们使用过一门100毫米口径以上地火炮。但是自己面前的这些火炮的口径虽然不是很大,但是这射程可大的很。这些天的炮战下来,55师团的炮兵损失惨重。从炮火的密集程度来看。对手至少有四个以上的炮兵营。除了至少有两个55师团在与英军做战的时候就领教过地英制25磅榴弹炮之外,至少还有两个个炮兵营装备了日式野山炮。最让竹内宽愤怒的是对手打过来地炮弹之中还有自己极为熟悉。就连55师团也没有装备的90式和95式野炮。55师团的山炮兵联队装备的还是虽然轻便但是无论是射程和精度都与这些新式野炮没有办法相比的94式山炮和99式重山炮。实际上仔细研究过对手的竹内宽也知道,中国派遣军在眼前这支中国军队手中大亏没有少吃。这些年下来,损失在这支中国军队手中的部队不下十几万。成建制损失的部队不在少数,这些对着自己猛轰的日式野山炮不用问。肯定是人家的战利品。这些新式野山炮在日军之中也只有精锐师团才装备,既然这些在日军之中也属新式装备地野炮都落入这支支那军地手中,那么这些部队的下场用脚指头去猜都能猜地到。竹内宽猜测出来的事实与实际情况虽然不远,但还是有些差距的。他对面的中国军队不是四个炮兵营而是六个炮兵营,装备的各种口径的山野榴炮足足有72门。除了两个英制25磅炮兵营之外,还有暂16军原来下属的一个装备了日式制95式野炮的野炮营和暂54师装备的一个装备3改式野炮的野炮营。以及一个装备了博福斯193075毫米的山炮营和一个美式山炮营。刘家辉在临走的时候给高海宽的命令与给张恩华的命令相同,鉴于这些日式野山炮中很多一部分身管已经抵达使用寿命,此战过后恐怕无法在担负作战任务,都要转为训练使用。所以这次作战不必顾惜火炮。也不要舍不得炮弹,一切以降低伤亡为主。此战过后28集团军除了新缴获的比较新的日式野炮继续留用之外。其他的全部将更换为美制山炮和英制25磅榴弹炮。看看143联队仅剩下的东西长不足五百米,南北宽不足二百米,一发子弹都能打一个对穿的最后阵地和所剩余的已经不到一个步兵大队的残兵败将。已经得知18师团也被中国军队合围,救兵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的竹内宽知道自己如果突围还能有一丝生机,如果在坚持下去那是必死无疑十死无生。所以在抵达143联队阵地之后,竹内宽迅速的下决心,在进行一次突围。尽管前几次突围碰的鼻青脸肿,但是竹内宽也多少摸清楚了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在与143联队仅剩的一个也是目前55师团唯一幸存作战参谋进行了短暂的研之后究,竹内宽将这次突围选在了西北方向。那里的突围路线虽然大部分是浓密的热带雨林,但是只要穿越过这些热带雨林。渡过伊洛瓦底江就可以抵达33师团所在地区。与33师团汇合。只要与33师团会合,也许这样55师团还能有一线生机。打定主意的竹内宽在又一次拼尽全力打退了暂54师进攻之后。没有等到天黑。便集中全部残存兵力,抛弃了全部的伤员和无法携带的装备拼了命的向西北方向突围。竹内宽并不是不想等到天黑,但是眼前的形势逼迫他必须立即开始行动。要是在拖延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